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新材料研究院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14 10:37:53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新材料产业发展背景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30种以上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有效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关键战略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到2025年,高端制造业重点领域所需战略材料制约问题基本解决,关键战略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同时,随着C919首飞,材料企业开始为相应供应链备货。未来5-10年,新材料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发展机遇。


2、当前国家鼓励产学研平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科技为要素的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知识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效推动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专业的应用。产学研正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和发展方向,因其联接并互动了产业经济与科技,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提高了,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很快得到加强,成为各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普遍选择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出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顺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要求。科技实力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学研合作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所有优势,有效聚集区域资源,提高创新要素的效率。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


综上,为了更好的促进乃至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春江新材料研究院创新平台建设应运而生,项目的建设对我国当前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及新材料产业研发推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3)《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整合构建一批新材料产业创新载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整合完善创新资源,依托重点企业、产业联盟或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测试评价及检测认证中心,建立新材料产业计量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和建设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充分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组建材料基因工程专业化研究中心,形成重点新材料创新基础和开发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


4)《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加快开发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无人机制造等领域用纸基新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产品。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将极大带动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将有力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5)《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打通新材料产用协同发展关键环节,加快碳纤维、石墨烯、纳米及生物基材料下游应用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培育30家以上国际国内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及研发平台,培育一批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材料特色创业孵化园,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围绕《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重点领域,实施材料专项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链,有效支撑制造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力争到“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国民经济需求的百余种关键材料中,约三分之一国内完全空白,约一半性能稳定性较差,部分产品受到国外严密控制,突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战略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及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助推乃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材料强国的建设。


2、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协同创新也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协同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的重要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个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建设完整的协同创新的机制,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相对较低,科技力量相对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通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等。


3、项目发展前景良好,意义重大


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已正式印发,提出到2020年,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新材料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并明确了材料发展重点方向。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材料是工业的基础。没有质量过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和构想,也难以从图纸变成现实。即便是在智能化、自动化大力推进的今天,关键材料,特别是对传统材料进行改进的新材料,仍是摆在工业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新材料领域就是其一。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既能补上工业“短板”,增强发展底气,更可通过基础产业创新找寻新动力,对做强“中国制造”意义重大。


4、项目建设有利于以承接新材料产业全球战略转移为契机,着眼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程度


位于西南部,距主城区31公里、上海180公里,东接萧山区,南连诸暨市,西邻桐庐县,北与临安市、余杭区、西湖区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320国道及多条省道贯穿全境,距离萧山国际机场、火车站都在1小时车程。


位优势明显,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区域优势。同时,世界新材料产业正伴随世界劳动力市场、资源变化等状况,进行产业的国际调整和战略转移,这也为乃至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开展区域合作,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可通过利用当前国内外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各领域新材料产业的引导和承接力度,着眼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不断推进整体经济的对外合作步伐与国际化发展水平。


5、项目的建设是大力推进高新工业强区的需要


当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主攻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五大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重点推进惠迪森迁建、雄迈总部、汽车超人、爱科机器人、爱斯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竣工投产富通工业4.0、永特电缆、国自机器人等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园区建设,对接e-WTP倡议机制,使本地企业更方便地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经济。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大力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材料产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城市名片”。


6、项目优势明显,促进项目的建设


1)产业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凯得丽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大学校企:大学凯得丽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5月,2012年4月27日更为现名)是一家以技术研发驱动的新材料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好,技术力量强,资本积累雄厚。现已分别与上市公司和新疆交通建设集团合作建成台州和乌鲁木齐两大生产基地,合计产能40万吨,总产值80亿元。这两个生产基地可作为新材料研究院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伙伴,也是后续成果转化的坚实基础。


2)技术优势:由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仇旻博士领衔组建的国内外新材料产业科研团队,项目团队现有李兰博士、李威博士、李西军博士、柳佃义博士、罗琦博士、吕久安博士、张紫阳博士、周南嘉博士等。


(1)仇旻教授1975年1月生于建德。1995年和1999年在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电磁理论工学博士。2001年被聘为瑞典皇家工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光子学正教授(为当时瑞典皇家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曾获得“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资助的“未来科研带头人”基金(18位入选者中最年轻,唯一华人)、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专门基金等。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任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任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起担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


7、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接带动150个新工作岗位,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新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2.1.1 新材料政策构筑全产业链保障新材料未来成为大国角逐的重点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未来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下,全球新材料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新材料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大背景下,欧美日俄韩等全球20多个主要国家纷纷制定了与新材料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启动了100多项专项计划,大力促进本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对而言,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晚、底子薄,材料先行战略没有得到落实,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整体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中国新材料政策金字塔构筑完成,全产业链、全方位指导。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通过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规划发展目标与任务等构筑起新材料发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指导。其中纲领文件主要为《中国制造2025》,指导性文件包括《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展任务与目标相关文件包括《“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此外,我国还于2016年12月首次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国家大力振兴新材料产业的决心得到充分体现。


图2-1:我国新材料政策金字塔

图2-2: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规划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将为“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指明重点方向。为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2017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明确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发展指南所体现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思想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即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制造业开始转型升级过程中已有所体现,并将在未来得到充分延续。


新材料产业发展基本原则:需求牵引、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成为新的时代呐喊,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材料国产化需求,我国新材料发展也将由原材料、基础化工材料逐步过渡至新兴材料、半导体材料、锂电材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供给侧改革推动旧产能出清,新材料产业园区迎接产业升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落实纲领性文件到指导性文件,到明确的发展任务与目标。量化融合、军民融合: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7年度)》。


图2-3:未来新材料发展目标


2.1.2 关键战略材料将成为下一阶段产业化重点


图2-4:我国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政策扶持以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关键战略材料。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来看,制造业升级、装备材料国产化提升将是未来发展重点,“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我国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市场角度来看,近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全球,消费电子、家电品牌不断崛起,航空航天产业的商业化不断推进,先进制造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制造快速发展背后的一个现实却是上游关键战略材料始终受人掣肘,国产化率、自给率不高,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我国虽然诞生出如华为、小米、OPPO、Vivo、联想等众多消费品牌,但在上游半导体领域缺芯少屏,每年进口额高达2200亿美元,且贸易逆差额仍有扩大趋势。也正因为此,《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稀土磁性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等确立为未来急需突破的重点任务。预计关键战略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个产业化重点,其市场规模有望迎来从1到10,甚至从10到100的突破。


图2-5: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图2-6: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贸易逆差巨大(单位:亿美元)

表2-1: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明确的发展方向


2.1.3 保险补偿机制有望推动前沿新材料产业应用


2017年8月31日工信部、财政部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机制补偿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导保险保险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产品,,内容包括新材料质量风险、责任风险承保、政府补贴的责任上限达5亿元、保费补贴等内容,并于9月12日指定三家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开展试点工作。


“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问题将得到缓解,前沿新材料产业化有望加速。新材料进入市场初期,需要经过长期的应用考核与大量的资金投入,下游用户首次使用存在一定风险,客观上导致了生产与应用脱节、产品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而此次建立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将从制度安排上对新材料应用示范的风险作出分担,突破新材料应用的初期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碳材料前沿领域的石墨烯、碳纤维、碳硅材料由于技术难度和材料的非标化,前期产业化推进较慢,而该保险补偿机制则有望加速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2.2 新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产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是全球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每年都以10%的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在一些重点材料方面,如电子信息材料增长速度达20%-30%,生物医用材料达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全国范围内从事新材料开发的企业超过12000家。


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材料,仅约14%可实现完全自给,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有54%的材料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约1/3完全依赖进口,发展空间巨大。


1、纳米材料


近年来,我国纳米材料制造行业发展迅速,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能源、环境、资源和水处理等产业应用出现了良好的开端,例如纳米净化剂、纳米助燃剂、纳米固硫剂、用于水处理的纳米絮凝剂等新型产品相继开发成功,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随着纳米材料下游需求的持续拉动,以及纳米技术的不断革新,其需求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纳米应用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27%。


2、生物材料


近年来,我国生物材料制造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生物材料”相关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快速增涨,并且生物材料发明公开专利数量占同期全部公开专利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占比均在60%以上,反映出我国生物材料行业的产出质量逐年提高。


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生物材料占医疗器械行业的比重在50%左右,产值贡献巨大,早在2012年我国生物材料行业产值就已经在697.01亿元左右。同时,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均符合增速接近22%,而在这里面生物材料制造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超导材料行业


目前,我国超导材料行业发展迅速,在发展最快的高温超导材料方面已经初步实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从整个产业链价值来看,超导材料占超导设备40%-50%的成本,从盈利能力来讲,超导材料盈利能力最强,毛利率约50%左右,目前超导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2000亿元,其中核心的超导材料占比30%-40%,市场规模约800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巨大。另外,我国超导材料的原材料储量比较丰富,能够为超导材料制造提供较好的保障,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


4、石墨烯材料行业


近几年,石墨烯产业发展全球瞩目,但大部分应用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总体应用量较小,市场规模化还有待形成。在石墨烯技术专利数量方面,我国处于技术原创国首位,其专利受理数量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全球46%的份额。这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在石墨烯产业化前夕的大力支持,诸多专项计划极大推动了中国在石墨烯技术领域的研发速度。韩国、美国和日本紧随其后,也是石墨烯技术的主要原创国。截至目前,全国涉足石墨烯的企业已经突破1000家。


2.3 新材料行业发展驱动核心要素


1、政策驱动性


政策及政府行为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新能源汽车相关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政策直接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补贴收入(研发投入)、税负、厂房及土地、市场推广等;间接影响因素则包括人才吸引、投融资环境、产业布局等。对概念期及导入期的产业而言,政策及政府的支持,可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比如十年前光伏及近期光热相关项目;而对于成长期及成熟期产业,政策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产业战略方向以及行业整合层面,比如环保相关材料、军工材料、第三方检测等。


对于获政策支持的细分产业,应在关注企业基础性条件(研发能力、产品性能、市场开拓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具体政策推出的节奏及力度以及企业的政府资源。


2、创新驱动性


技术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他驱动因素也均需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水平决定了产业及企业的增长速度、利润率及竞争门槛。特别是对于早期投资项目,技术创新能力应是考察的第一要素。对细分产业而言,受技术驱动的主要是处于概念或导入期的产业,比如石墨烯、气凝胶、生物材料等前沿材料。在这些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并没有绝对差距,技术创新进程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前景。


3、进口替代驱动性


进口替代主要集中于一些国产化率较低的细分产品领域。在技术上,国外企业在这些领域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国产替代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性价比方面——即在缩小技术差距的基础上以低成本取胜。进口替代涉及领域主要是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细分产业,比如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等。进口替代产品的新材料项目,应重点考察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空间以及来自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


4、消费升级驱动性


消费升级对新材料产业的驱动作用较为间接,但带来的市场效应却极为巨大。比如消费电子、汽车行业消费升级需求,对上游材料产业影响深远,涉及细分产业颇多,比如传感器、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电子化学品、特种合金、轻型合金、电池材料、复合材料等。除了基础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消费升级导向的新材料项目,需重点考察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下游产业发展趋势。


2.4 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将从今年开始继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工信部将围绕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做文章”,将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完善和发挥产业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未来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预计2021年达到8.0万亿元。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还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


未来新材料行业将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深度的融合,并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将与信息、能源、医疗、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形成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将更加注重绿色、高效、低能耗、可回收再用的新材料的发展,同时先进的新材料数字化制造技术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1、纳米材料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新材料产业更加重视以及纳米材料技术水平的进一步突破,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未来纳米材料将重点与生物医药、大数据、先进传感器和新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更加重视发展纳米材料和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纳米材料将与日常起居结合更加紧密,应用领域将进一步开拓。


2、生物材料


未来生物材料制造行业将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医用材料将在组织工程支架的大方向下重点投入血液相容性材料、软组织相容性材料、硬组织相容性材料和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市场预计10-15年将达到药品市场的规模,有望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超导材料


在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科研的大力投入下,超导材料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未来,超导材料将重点发展在电力、国防军事、交通运输和生物医疗等行业的应用。超导材料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电力电缆和发电机方面;在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C4I系统、聚能武器、导弹等武器装备方面;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磁悬浮列车方面;在生物医疗行业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医疗检测设备方面。


4、石墨烯材料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换挡期,各级政府也将石墨烯产业作为地方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纷纷成立石墨烯相关产业园区或企业联盟。无锡、重庆、南京、青岛、常州已建立起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地方政府的相关财政资金也有望在未来几年达到千亿规模。预计到2020年,石墨烯全球市场值1.49亿美元,2014-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是44%,中国将在全球石墨烯产业中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近期主要应用于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涂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可能是柔性显示、太阳能、高性能芯片方面。


略……

上一篇 : 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中草药种植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