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03 10:48:49 来源:中经纵横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随着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使得农民在社会分层中成为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全面发展进步的瓶颈。“从当前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享受当代发展成果的过程来说,农村无疑要发展。目前几亿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吃饱穿暖,而是如何切实增加收入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因此,扫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的障碍,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如何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特别是粮食“十一连增”,且连续4年超11000亿斤,提前近10年完成了国务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目标;农民收入“十一连快”,且增幅连续5年跑赢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不仅1998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近12年快速扩大的趋势得以阻断,而且创造了1984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一次连续3年(1995、1996、1997)以上缩小的历史。成绩令人欣喜,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极为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从农民收入看,在家庭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临极大挑战;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看,当今,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全世界已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产业在不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一些企业以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突出代表实现快速崛起,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当前,在产业融合理念的先导性作用下,“互联网+”、“创客”、“众筹”等新概念迭出,其背后如影随形的无不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产业形态和巨大而活跃的产业发展空间。具体到第一产业而言,近年来我国农业虽然在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上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产业融合度不够,不仅在生产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食用油加工领域,以打通全产业链作为最大经营之道的新加坡食用油加工企业益海嘉里,进军我国后已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40%左右的份额,大豆压榨能力占国内产能之首,并且在国内调和油市场价格上发挥着风向标作用,掌控着很大的话语权。在畜产品加工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农村为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文件,要求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我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突出贡献,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贵州明确提出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综合园区为支撑,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增收中获得收益,而且要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正是基于国家的政策和贵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贵州省“十三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经反复研究提出来的,与国家、行业和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长期发展规划是完全一致的。


2.3 项目创新


2.3.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以本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综合园区为支撑,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建立农民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增收中获得收益,而且要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这是近期中央提出的农村发展的新理念。


2.3.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本项目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农村为依托,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突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推动农业相关产业联动聚集、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产、加、销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技术路线是创新的。


2.4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通过项目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工程建设,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项目农户收得到增加,使周围非项目区的地方政府和农民直接感受到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从事适应市场需要特色农产品种养业生产活动。


2、为项目所在市(州)县提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提供示范样板,从而大大推进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的进程。


3、通过项目建设后,可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进程,为全国大范围进行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


第四章  市场分析


4.1 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4.1.1 发展形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农业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8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连续2年超过6亿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连续5年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用量占总用水比重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13年的55%,有效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2013年的0.52,粮食亩产由293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59公斤。在地少水缺的条件下,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为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补助政策,加强农田、森林、草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预防控制,全国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2%。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改造农村危房1565万户,定居游牧民24.6万户;5.9万个村庄开展了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约1.1亿。


4.1.2 农业面临问题


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480万亩,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越绷越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秸秆焚烧现象严重。海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绿潮时有发生,渔业水域生态恶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亟待建立。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约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4.2 我国农业发展趋势


4.2.1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依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从而有效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即能发挥个体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把农业企业在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集于一体。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使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以及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使农业大规模地应用科技有了现实的可能。它能更好地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和先进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农民科技素质,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能突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给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加了发展后劲,最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4.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或特点


1、市场化趋势。所谓市场化,从狭义上说,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农业生产、流通、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需要紧紧把握市场的脉搏,密切关注市场的动向,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


2、专业化趋势。所谓专业化趋势,一方面是指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二是农业企业不要盲目贪大求全,而是应该积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从而才能够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规模化趋势。规模化和集约化是针对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而言的。因为目前中国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不仅使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而且使很多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得不到推广和普及,等等。总之,分散经营是掣肘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因此,规模化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4、集约化趋势。集约化是针对粗放农业而言的。因为农业的利润率相对偏低,因此如何资源利用最大化,用最少的资源或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和收益,这是集约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应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深加工趋势。比起其他国家,我们国家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或水平还很低,因此,农产品深加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农业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确保口粮、饲料用粮和种子用粮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


6、标准化趋势。所谓标准化趋势,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对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农产品质量必然要优化升级,达到各项质量标准。因此企业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积极进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等等。


7、信息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它极大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武装和发展我们的农业,这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8、生态化趋势。所谓生态化,就是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环境表示了严重关切,如何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投入资源能源少,各种资源利用率高,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多,而废物最少,污染最轻,甚至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9、社会化服务趋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还不健全,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这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围绕着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如何为农户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这很关键。


4.3 农业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又是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为特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高效化。


(1)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当中,实现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引导农户按市场组织生产,使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促进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2)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产业化经营通过组织适度规模经营,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农业科技应用,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吸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利益链接方式,使农民真正共享到产业化发展成果,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


(3)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竞争已不再是单项产品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科技、服务以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一产现状


至广顺沿线区域(多属高钙苹果·绿壳蛋鸡产业示范园区范围)位于城北部,沿线农业产业按照“4+N”产业发展模式,以高钙苹果、绿壳蛋鸡、紫王葡萄、优质核桃等4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蔬菜、茶叶和烤烟等产业为辅助产业,农业产业基础较为扎实。


(1)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①高钙苹果。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高钙苹果种植面积共3万亩,主要分布在区域沿线长寨街道种获社区(1881亩)、桐笋村(1588亩)、生联村(1062亩)、雷坝村(904亩)、新民村(732亩)、长兴社区(416亩)、长江村(415亩)、长寨社区(113亩)及企业合作社(4240亩)等约11351亩,广顺镇石板村(3307亩)、朝摆村(1303亩)、四寨村(1166亩)、南场社区(1029亩)、高堡村(1000亩)、立木村(915亩)、马路社区(625亩)、来远村(604亩)、广农社区(560亩)、青山村(534亩)、花红村(529亩)、北场社区(251亩)、湾河村(136亩)及企业合作社(6690亩)等约18649亩。其中,种植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以上的面积分别约为3400亩、4500亩、3500亩、1.86万亩,5年期以上年产量约为24750吨,产值约2.475亿元,销售收入约1.85亿元。当前,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雏形,但分布仍呈现出散且规模小的特征,沿线存在较为严重的种植断带区和薄弱区。种植经营主体主要为企业、合作社及散户,其中,企业8家,合作社29个,企业和合作社共种植1.093万亩;沿线散户种植约2万亩,共涉及农户3615户7842人。


②绿壳蛋鸡。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绿壳蛋鸡共发放204.65万羽,鸡舍面积约为12.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区域长广大道沿线长寨街道种获社区种获村143804羽、雷坝村136605羽、生联村119882羽;摆塘社区中堂村56580羽、长兴社区1000羽;长兴社区新民75500羽、长江村79670羽;威亚社区永增2000羽;摆塘社区版沟村42350羽;广顺镇新寨社区猛坑7200羽、弯河村25750羽、立木村46530羽、杜鹃湖58100羽、四寨3200羽、鼠场村32460羽;北场社区113700羽、南场社区119622羽、石板村185060羽、来远村6700羽、石洞村17369羽;马路社区青山村21560羽、牛南村51850羽、高堡村27540羽;广农社区30640羽,凯佐社区核子村88360羽、朝摆村52660羽、洞口村76147羽。其中,区域内绿壳蛋鸡产蛋约1.3亿枚,产值约1.95亿元,公鸡及淘汰母鸡等肉类约140万吨,产值约4200万元,该产业总产值约2.8亿元,利润约1.6亿元。养殖经营主体主要为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及散户,其中:规模以上养殖场(公司)6个,有兴旺绿壳蛋鸡养殖场、长兴绿壳蛋鸡养殖场、绿壳蛋鸡纯种繁殖场、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共涉及农户3018户8567人。


③紫王葡萄。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紫王葡萄产业共500亩,均已挂果,主要分布在石板村及凤凰坝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园、广顺农场,当前平均亩产约2000斤,年总产值约400万元。种植经营主体主要为合作社及散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共涉及农户21户。


④优质核桃。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核桃种植约5万亩,主要分布在长寨街道种获社区、长江村、生联村、新民村等共约3.5万亩,广顺镇石板村、南场社区、北场社区等共约1.5万亩,目前挂果面积约1万亩,集中在种获社区一带。平均亩产约100斤,年总产值约2000万元。


(2)其他辅助产业发展现状


①蔬菜产业。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蔬菜产业规模约1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长寨街道冗雷村、葫芦寨、威远社区,广顺镇四寨村、马路社区、广农社区,其中,威远社区以种植生姜、马铃薯及时令蔬菜为主,马路和广农社区主要以种植辣椒为主,四寨村主要以种生姜、马铃薯、辣椒及时令蔬菜为主。部分蔬菜直供大学城,年总产值约为5000万元。


②茶叶产业。截止2015年底,该区域茶叶产业共2万亩,集中分布在广顺镇海马茶场和石燕河茶叶基地,其中,海马茶场可采面积1.2万亩,为主要产茶基地。该基地主要以生产中高端茶叶为主,中端茶叶亩产约50斤,明前茶亩产约10斤,海马茶场和石燕河茶叶基地年茶叶产业总产量为360吨左右,总产值约为1.4亿元。


③烤烟产业。2015年,该区域烤烟产业年种植约7000亩,主要分布在长寨街道种获村、生联村等约3000亩,广顺镇石板村、马路社区、南场、北场等约4000亩,全区域烤烟年产量约700吨,年总产值1400万元。烤烟种植除了在马路村较为集中外,更多的是和高钙苹果产业相互套种,苹果的成长期一般为3年挂果、5年丰产,因此在苹果成熟前将套种烤烟,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促进发展。


2)二产现状


目前,该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农业“接二”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该区域现共有规模较大正式运营盈利的农产品相关企业8家,主要是对苹果、绿壳蛋鸡(鸡蛋)、蔬菜等产业链的简单延长,暂无葡萄、核桃、茶叶等产业的加工企业,企业数量较少、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此外,区域沿线有苹果冷库设备11个、葡萄冷库设备2个,主要集中在广顺镇凤凰坝、南场和北场社区范围,当前冷库设备总量无法满足整个农业一产的需求,不利于农特产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


(1)高钙苹果加工类


区域范围内,对高钙苹果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仅1家,为天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天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位于威远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亩,主营产品:苹果醋、绿壳蛋鸡系列挂面、鸡辣椒、酱卤鸡、咸蛋、蜂糖、豆鼓、豆腐皮、花生等。苹果醋生产总投资800万元,一般年产品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利润总额为1500万元。此外,绿壳蛋鸡系列挂面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绿壳蛋鸡酱卤鸡、鸡辣椒等年销售收入共达1000万元以上,2015年年产量共5000吨,总产值3820万元,销售收入3056万元。该公司对高钙苹果及绿壳蛋鸡产业均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带动的绿壳蛋鸡在南部鼓扬镇马场村、岩纳村、格道村一带, 以及交麻、中坝、营盘、种获、长寨和代化镇等6个乡镇均有分布;带动的高钙苹果产业从长寨至凯佐、白云山至马路、新寨至广顺农场、长寨至白云山公路沿线均有苹果产业示范带。该公司在鼓扬镇自建养殖基地700余亩,年养殖100万羽绿壳蛋鸡,带动1500户农户每年增加纯收入2000多元。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有机产品认定证书。


(2)绿壳蛋鸡(鸡蛋)加工类


区域范围内,对绿壳蛋鸡(鸡蛋)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广顺金秀食品厂、天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①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于2015年12同签约,计划在投资5亿元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公司总部拟建在广顺镇区、种鸡场拟建在广顺镇羊吊岩。拟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产业链全程管理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以自产自销形式有计划地完成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打造绿壳蛋鸡产业“从源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配套建设绿壳蛋鸡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种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家禽屠宰加工厂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部等设施,集保种、选育、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项目建成全部达产后,可辐射带动发展绿壳蛋鸡养殖3000万羽(1500万绿壳蛋鸡、1500万羽肉用鸡),可产18亿枚蛋,需求饲料70万吨,有机肥2万吨,年产值约60亿元,可带动约4500户贫困农户1.5万贫困人口合作农户脱贫致富。


②广顺金秀食品厂。该公司位于广顺镇南场社区,主要经营辣子鸡加工等产品。


③天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位于威远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亩,主营产品:苹果醋、绿壳蛋鸡系列挂面、鸡辣椒、酱卤鸡、咸蛋、蜂糖、豆鼓、豆腐皮、花生等。(略,同苹果加工企业)。


(3)蔬菜加工类


区域范围内,对蔬菜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有1家,为黔南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黔南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威远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1亩,主要是对蔬菜进行加工。主要有花椒粉、胡椒粉、辣椒粉、香菇、木耳、竹荪、笋干、干姜(块、粉)等天然绿色蔬菜系列产品,并对经济作物生姜、辣椒、花椒等种植、加工与利用。 2015年,该公司年产量约100吨,总产值500万元。


(4)其他加工类


区域范围乃至整个县域范围内,农业“接二”方面,除了以上几个加工企业(公司)外,仅还有贵州高峰十里香优质大米加工厂、贵州闽融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丹索亚刺梨庄园有限公司等。


①贵州高峰十里香大米销售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广顺镇凯佐社区,成立于2009年7月15日。公司拥有先进的日产大米60吨的加工设备、兼营粮油等食品加工与销售,主要加工与销售“十里香”牌大米,产品打入到全省各地大型超市、粮油批发市场、学校食堂等。优质大米主要是从当地群众种植的优质稻谷收购而来进行加工生产、包装销售。该公司已创建出地方特色品牌,通过了QS质量生产许可,取得了商标的使用权,专利证书、版权证书、条码证书,荣获“中国著名品牌,贵州省首届质量金鼎奖,质量100强企业”等多项资质。该公司目前年产值近5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6000余户农户。


②贵州闽融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广顺镇广农社区,成立于2010年02月12日,经营范围包括二元母猪、商品猪养殖销售等,种植高钙苹果300亩。该公司2015年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960万元。


③丹索亚刺梨庄园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威远工业园区,公司生产设施占地面积27亩,拥有标准化厂房及先进的果酒生产线,年产量2000吨以上,是一家集高端刺梨全汁发酵酒研发、生产、销售和优质刺梨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庄园式企业。庄园的主要产品是丹索亚刺梨干酒,主要使用本地优质的刺梨鲜果。2015年,该公司总产值3600万元,销售收入2880万元。


(5)冷库设施


规划区域范围内,现有冷库15个,其中葡萄冷库2个、苹果冷库13个,主要分布在广顺南场、北场及凤凰坝。当前,区域范围内冷库设备数量少、规模小,分布不均匀等,不能满足区域内几大产业对冷库的需求。


3)三产现状


目前,该区域与农业有关的三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农业“连三”方面从发展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业和农旅结合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和探索,为农业“连三”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1)农产品市场开拓方面。依托深圳·东西合作农特产品集散中心,统筹好线上线下两个交易平台,完善现代农特产品检测物流体系。一是探索农村电子商务线上交易。依托威远大中华深圳·东西合作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了1个“品”电子商务集成中心,该中心共分青年电商创业服务中心、电商人才孵化中心、综合协调服务中心、市场运营管理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快递物流收揽区、物流集散管理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网络营销中心、包装设计区、产品摄像区、农特产品溯源管理中心等12个功能板块,为全县农特产品网销提供摄影美工、品牌培育、创意设计、文化包装、运营推广等系统性全面电商服务,中心正在发展建设中。二是打造平台线下交易。以“品·益万家”为窗口,实现绿壳鸡蛋等农产品在贵阳小区、高校、政府机关、企业食堂定点供给及网上配送。截止到2015年底,共建设“品”实体专卖店40家,其中,在贵阳开了36家实体店、在都匀市开设“品”农特产品销售实体店2个、2个。三是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该区域现有1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位于广顺镇集镇,该市场属于综合性交易市场,以牲禽交易为主,其他农产品交易为辅。



(2)农特产品物流配送方面。规划区域长广大道沿线基本无物流配送基地或中心,主要集中在长寨街道威远社区惠兴高速沿线,由三个大型现代物流中心构成了威远商贸物流园,分别为大架构五金机电全省集散中心、康之源大健康医药物流中心、深圳·东西合作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威远商贸物流园初步实现了采购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金融平台等产业链整合,形成系统协调的区域商贸产业体系。


(3)品牌创建方面。“三品一标”认证的具体内容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当前,绿壳鸡蛋已完成了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品一标”的认证;高钙苹果已经完成“三品”的认证,还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紫王葡萄已经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还缺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


(4)农旅结合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依托凤凰坝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打造了集民族文化、现代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四季采摘等为一体的农旅结合的凤凰坝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园。体验园现主要包括了观光步道、农耕文化园、水上娱乐项目、四季果园、四季花海、产业移民新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内容,目前已吸引了县内外游客20万余人次。但是,园内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娱乐项目较少、规模较小。此外,规划区域长广沿线现有农家客栈(农家乐)8家,呈现出分布散乱且接待能力小的特征,多为农户个体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50余个,主要为果蔬种植、苹果种植、葡萄种植、绿壳蛋鸡养殖等畜禽类合作社,有效组织和服务了沿线农户,带动沿线农户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这些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为该区域的农业“连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推动该区域农业“接二连三”快速发展。


4.4 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需要,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加强渔政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


本项目顺应我国《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因此,项目发展前景良好。


略……

上一篇 : 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园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水井巷市场改造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