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园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03 10:37:41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科技为要素的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知识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效推动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专业的应用。产学研合作正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和发展方向,因其联接并互动了产业经济与科技,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提高了,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很快得到加强,成为各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普遍选择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出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顺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要求。科技实力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学研合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所有优势,有效聚集区域资源,提高创新要素的效率。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本项目的建设,对我国当前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过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链一体化设计,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


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对传统制造业全面进行绿色改造,由粗放型制造向集约型制造转变。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发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核电、高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


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的特点,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建设超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释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效能,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挥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3)《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运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全面建成,力争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推动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同京津产学研合作力度,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共同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协作攻关,共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转移转化。


围绕产业发展,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梳理现有科研成果,编制和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和适宜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加强技术和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拓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对接渠道,持续开展“校(院)地”“校(院)企”“校(院)产”联动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筹现有科技资金和政策,引导企业引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推动应用技术成果优先在初创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实施运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全程技术研发解决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军民技术优势双向转移转化应用。


4)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借力京津企业、产业投资,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园区。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建立或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


对于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和小巨人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新建项目在立项、安排用地、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实施“四优先”。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2025”等新兴产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园项目的建设符合和我国关于产学研发展相关政策、规划,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挥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协同创新也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协同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的重要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个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建设完整的协同创新的机制,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相对较低,科技力量相对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等。


3、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地区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也称为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在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作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如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协作层次相对较低,协同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等相对较低的层次上,而关于科技工贸一体化等较高层次的合作相对较少。第二,协作的深度较浅。就当前来说,企业经常对一些收益较快的项目兴趣较大,对于那些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则不是十分了解。第三,建设过程中动力不足,有动力而后才能积极努力。就来说,其产业创新的主体都处于不同的领域,其价值观及发展目标都不同,加之其内部的评价机制等不完善。这就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形成竞争优势。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河南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项目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来实现学校科技成果自主转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最紧密的合作技术创新模式,以期实现学科和公司,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互为支撑、同步发展、良性循环,实现产学研同步优化的新体制。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联盟、人才培养学院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交流中心。这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延伸产业链发展空间,实施公司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和市场化联合,建设开放的、集聚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实体。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集中各个主体的发展优势,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及动力,促进当前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总体的实力。项目的建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正确的发展选择。


4、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基本完成了对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通过对京津冀通信交通、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文化教育、医疗民生等领域的一体化战略部署,以实现北京地区、天津地区、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在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北京地区在IT软件业、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技术资源优势,天津地区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技术资源优势,地区在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等行业具有技术资源优势。京津冀一体化充分利用各地的科技资源互补性,满足产业转移的需求,缩减京津冀在经济和科技上的梯度差距。


1)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速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国家资金为基础吸引企业的技术支持的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打破以前按行政级别设置公共资源的发展模式,使三地分散着的资源得以集中,节约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宝贵资源,实现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高效配置。通过共享资源可以加强城市地区间的交流,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减少和避免合作双方的利益冲突改善,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加速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2、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提升人才数量质量,加速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资源。产学研合作各个主体都拥有不同性质类型的人才。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通过知识技术传授、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使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有意义的历练;企业中拥有更多的是高素质、多样化、专业性的人才资源,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等合力发挥组织性作用。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各主体内的人才发生流动,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走进校园通过传授更先进的知识技能来指导和培训学生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派遣人才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质量增加人才的数量,加速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类精英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5、本项目的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多的发展挑战。县内很多企业的竞争力不高,面临被淘汰的威胁,给地区经济发展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必须把握发展机遇,从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密切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种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实现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县内的产业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产值。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帮助打破传统原有的过分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产业由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附加值状态转变,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6、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结构,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和消费成为了经济的最重要因素,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创造知识、转变化知识、发展产业化知识完整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参与知识经济的运行。知识经济时代给与了区域井喷式城市发展的可能,为获取更多的创新型资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增强了其在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能力、对外交流能力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7、项目建设优势明显促进项目可行


1)团队优势: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发动机研究所雄厚的技术背景,拥有8名从事发动机各领域超过20年的资深专家,超过30名发动机专业的博士、硕士及资深工程师,研究领域涵盖了供油、燃烧、电控、总体设计及新型发动机等专业方向,可以为客户提供高功率柴油机设计咨询、CAE计算分析服务、实验室相关设备、光学测试系统建设等全方位的服务。


2)区位交通:位于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东邻阜城县、景县、西接桃城区、深州市,南与枣强县接壤,北与武强县毗连,东北与泊头市为邻。地处京津都市经济圈和临港经济半径辐射范围之内,北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西距石家庄120公里,东距黄骅港170公里,南距郑州460公里,西上大广高速10分钟车程。境内公路纵横交织,1条国道(106)、5条省道(衡德路、宁武路、武千路、040、衡井路)穿越全境,正在建设的邯黄铁路在境内设衡水东站,与石德铁路在清凉店镇形成黄金十字交叉,连通东西,通衢南北,历来是商贾创业寻梦、人才聚集逐鹿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产学研模式分析


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而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具有各自优势与特色,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产学研合作迅速发展起来,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结合。


2.1.1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程


我国“产学研”合作开始较早,从最初的萌芽期、转型期到发展期,经历一个从合作水平较低到互动合作的纵深历史发展过程。萌芽期(20世纪50至60年代)阶段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由政府主导,合作主体关系松散,尚未形成系统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与现在的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存在差别。转型期(20世纪70至80年代)阶段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由科技驱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主动面向市场,产学研合作得到迅速发展,为未来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阶段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由市场和科技联合驱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科研实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最初,产学研结合是受到外部推动作用的影响,在外部动力的推动下,驱使合作主体不断进行合作,最终外在动力内化为内在动力,两者结合形成真正的合作动动力。


产学研结合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和科技发展因素。首先,政府通过提供资金,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金融财税政策等手段引导、调整、规范和服务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其次,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渴望与需求大大增加,产生强烈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动力。再次,科技发展大力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建立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战略,必然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


产学研结合的内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合作三方的共同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转化能力,获得经济利益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效益。


2.1.2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学研结合模式也不断变化发展并日趋多样化。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资产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基地相结合,以此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工程研究中心模式是以实现国家相关行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为目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高校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联合有关工业部门和企业,成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对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研究,对人才进行工程化教育,是集研究、开发、推广于一体的新型组织。


高新科技企业模式是由高校、科研机构提供高新技术成果,企业提供生产条件,共同组成的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技术联合体。其组成方式可以以企业为主,也可以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高新科技企业提升了高校在加快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成效,也加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大学科技园模式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在校内外的一定区域内,进行研究、成果转化。这种合作模式是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大学人才、科技、学科的综合优势来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利于引导更多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与产业的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2 产学研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的科技大省,截至2012年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76个,其中中央属8个,地方属68个,普通高等院校118所,拥有保定英利集团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等12家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R&D研究人员7573人。石家庄药用辅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等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拥有国家批准的-科技城和—保定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技术产业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管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但与京津地区的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规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本地科技成果转化不足。2013年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约占省科技成果总量的一半(具体数值为42%),但其中有86%的科研成果仅停留在文字成果阶段,并未得到有效的通入生产并加以运用。同时京津地区优惠政策丰富、技术产业化高以及超前的成果转换理念使得省内大量的先进科技成果流失到北京、天津地区。由于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校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企业又寻求不到需要的科技成果,导致省内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显著偏低。


2、缺乏体系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国家法律从原则上规定了产学研相关事项,但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操作性不强,在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归属、个人权益衡量、人员职称评定、相关税务收缴等方面的问题纠纷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统筹规划不足。政府缺乏对产学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的资金支持,缺乏对高校教师等研发人员投入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支持产学研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和量化标准。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好财政、工商、税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提供政务服务和帮助支持。


4、高校与和科研院所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科研论文和课题的发表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师生难以分的产学研成果的产品市场利润份额,使得高校合作动力不足。企业重视短期利益,创新需求不足,不愿承担科研成果转化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因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3 产学研结合发展趋势


1、产学研结合不断发展,层次逐渐提高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学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新体系。不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由原来的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常性的合作,由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的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通过各种合作模式的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且层次也越来越高。


2、产学研结合模式不断创新,日趋多样化


随着“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不断重视提高区域的科技能力水平,产学研合作也逐渐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发展上升至具有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从实践来看,我国现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已基本囊括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合作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实质性生产要素的内在联合,产、学、研各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成果既体现了学术价值,又创造了经济效益,有力地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政府职能转变,在产学研结合中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深入发展


政府行为在我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现象已普遍存在,这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产学研结合各方提供良好、有效和发展的机会,受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普遍欢迎、各省市的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举办或参加信息交流会、成果交易会、项目洽谈会等活动。


4、以市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大趋势


从结合机制方面看,我国产学研结合已趋向采用“风雨同舟”式的合作方式,把产学研结合看成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自觉行为,十分强调市场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市场观念的引导下,一切服务于市场,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而不拘泥于框框,力求产学研结合的各方以诚心为前提,以效益为目标,在市场中使合作成熟化和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利用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解决人才匮乏和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为企业输送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5、产学研各方的角色定位逐步明晰,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完善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方式,确立企业在产业导向的科技计划中决策者、组织者、投资者的功能实现方式,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作为资源配置和动员手段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作用。改革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和运行机制,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深化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在战略性领域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合作模式。


6、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走向多元化,功能走向综合化


目前,产学研结合功能不断拓展,从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转化单个科技成果,转向完善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孵化体系、共同培养人才、改进高校教学方式等综合性功能。


2.4 我国军民融合分析


2.4.1 政策发展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自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国家鼓励和政策支持下许多民营企业加入军工配套体系,打破了军工的封闭环境,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2017年1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 近平任主任,6月20日,该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不断落地的政策支持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具体规划加速前进,使得今年成为军民融合发展元年,投资机会随之显现。


2017年可谓是“军民融合”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逐步提高,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军工投入,尤其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赶超美国,一直在“向外走”,综合来看,未来五至十年将会是军工行业高速增长期,说是军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不为过。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有一定实力来支撑军工投入的阶段;另一方面,军工也需要有投入与发展。由于之前我国军工行业发展情况较为落后,装备工业研发多,生产少,造成大量武器装备短缺,而国家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使得整个军队装备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严重落后的。如今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国家已然加大对军事力量的强化和关注,然而要填补上之前的缺口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再加上科技升级带来的新装备投产与老装备的更新换代,未来五到十年仍会对军工行业有较高的市场需求,且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持续时间。


2.4.2 军民融合行业概况


国防是我国维护国家利益最根本的要素,大国的发展必须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支撑。纵观历史,强国的崛起,无不受益于军民融合,发展于军民融合,强大于军民融合,可以说军民融合是可持续国防工业的必经之路。设立国安委、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及发布军事战略白皮书体现出新一届领导层在战略思维上更加积极强势,未来国防军事力量将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军民融合一方面通过军参民扩大运用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同时反哺军工,另一方面通过民参军可引入优秀的民用技术,通过竞争调动军企的活力促进军工技术的发展,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不仅可以节省国防军工的研发开支和产能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降低军方在军品上的采购成本,因此军民融合是强军的基石。


图2-1:军民融合政策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有2054 家单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非公有制企业 717 家(一类许可 50 家)。2014年底总装在互联网上开通运行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社会资本进入将有助于建立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未来10年内将很有可能诞生一批高速成长的民营军工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军工集团的产业经济结构中,军品产值占 1/3,军工高技术产业(含四民)产值占 1/3,其他民品产值占1/3。另外,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从准入数量来看,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中,军工单位占 1/3,民口企业占 1/3,民营企业占1/3,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趋势明显。从军品产值来看,2009-2013年,民口单位(含民营)军品产值占比从11.6%提高到13.4%,增速比军工集团平均水平高4 个百分点。


图2-2:军工高技术产业(含民用)比重将提升


另外,全国多个省市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军民融合将加速,军转民推进效率提升,同时也为优势民企带来更多机会。另外,事业单位改制的进行使得军工重组涉入深水,将为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扫清障碍。


图2-3:全国多个省市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我国军费构成长期保持稳定,装备支出占比三分之一。我国国防主要由人员费用、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大致占三分之一。我国正在进一步强调加强后勤保障和装备发展,随着国家军费的增加,将优化武器装备规模、建立现代化军队,构建军队在信息化战争中能够有效执行任务的能力。预期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支出将达到40%以上。


我国国防费支出的构成中,装备费占军费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而欧美及亚洲的主要军事国家用于装备方面的支出占国防支出的比例大致为 40%-45%,因此,在未来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装备费在国防支出的总体比重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图2-4:2015-2025 军费增速及装备费占比预测(亿元)


我国坚持特色精兵之路,裁员的同时提高单兵质量,必然需要加大装备、武器投入。目前中国军队总数为 230万人,且将在2014年至2019 年间继续裁员30万人,将军队削减到200万人,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军事体制改革,精简军队组织,减少弊端,提高统筹指挥的能力和军队的效能。这表明了中国将走精兵之路,在裁减老旧装备部队的同时,优化武器装备结构,发展新型装备,提高军队信息化水平,军队单兵装备、军事武器等方面的投入将会提高。


2.5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2.5.1 高功率柴油机技术咨询


目前高功率柴油机的发动机技术咨询,国外研发机构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而我国高功率柴油机的设计主要仍以经验设计为主,研制周期长,创新水平与成功率低,所以迫切需要该领域的技术能力建设。


在车辆发展规划论证中,行业内各专家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和新的发展方向,诸如: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混合驱动、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和电机自由活塞发动机、柴油机排气能量高效综合利用、辅机电站与涡轮增压器的集成等等。这些研究方向都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因此,全面探索应用数字化设计手段和数字化管理技术是我国先进动力技术研发的必由之路。


基于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数字化设计方法是实现高性能柴油机研发的最有效工具。目前国外柴油机的研发广泛采用了先进的V型开发模式。首先根据总体需求,提出总体性能指标,解耦提出各分系统的性能指标,对各分系统零部件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再将各系统组装,进行系统匹配,并得到一个虚拟样机,最终加工出试验样机。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数字化设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多数设计工作在计算机上完成,大大减少了试验工作量,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并实现了性能的优化匹配和结构的优化设计。数字化设计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素:数字化设计的手段和数字化设计过程的控制。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和基于CFD分析的性能优化匹配技术是数字化设计的基本手段,而基于V&V(校核与验证)理念的分析过程是数字化设计的灵魂。


公司通过全程参与北京理工大学承担的“十一五”项目新型高功率柴油机的研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及试验数据;公司贯穿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控制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基于V&V理念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规范,实现了从“经验设计”到“预测设计”的转变;在数字化优化匹配设计的基础上,借助电子控制技术成果,全面掌握柴油机数字化管理技术,形成基于V模式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能力。


2.5.2 光学测试中心


我国在发动机燃烧领域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先进的燃烧概念和模型创制。在发动机研究工作中,为了获得有应用前景的实用技术,就必须进行深入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加深对发动机缸内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这一切都依赖于整个工作过程的实时观测与诊断。光学可视化技术具有不干扰被测对象、测试精度高、时间响应快、结果直观形象等特点,尤其近年来随着以激光和CCD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光学的发展,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发动机测试技术中的重要手段。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越来越系统地开展缸内可视化研究,从原来的单点探测,逐步发展为以激光测试技术为代表的二维激光片光诊断。我国近年来在缸内可视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和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测试装置和激光测试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先进光学测试实验中心应配备燃烧器、燃烧弹、快速压缩机、光学发动机和内窥镜单缸机等实验平台。


公司于2013年开始致力于光学测试系统的研发,并与北京理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公司重点开展光学测试系统应用型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已完全掌握光学测试系统的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光学测试系统,包括整体光学测试产品、实验室集成和建设,并提供一切光学测试相关的技术培训等服务。


国内能够承担光学测试中心搭建的厂家寥寥无几,公司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完整的方案建议,包括整体实验室集成和建设,并提供一切光学测试相关的技术培训等服务。基于丰富的光学测试经验,公司与国内重要汽车、发动机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多款光学测试系统,在光学测试方面我们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随着国内逐步对光学测试系统的重视,2015年公司光学测试产品实现产值200万,2016年光学测试产品实现产值700万,预计2017年产值将实现产值1000万。


2.6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6.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6.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酒店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