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白酒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8-12-18 09:07:30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定义


白酒制造指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酒精度在(体积分数)18%~60%的蒸馏酒产品的生产。


2、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包括:固态法白酒(指采用固态糖化、固态发酵及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如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等;半固态法白酒(指采用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态下发酵、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液态法白酒(指主要采用液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制成的白酒),如传统液态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兑白酒、调香白酒等。


第二节 行业主要特征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国家级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全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发展发生力。从白酒工艺看,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麸曲法和液态法(新工艺白酒),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已占全国白酒总产量70%。从白酒发展看,全国酿酒行业的重点,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以认真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为方向。略……


第三节  替代产品发展对白酒的影响分析


一、啤酒、葡萄酒、黄酒的发展态势分析


(一)啤酒


2003年中国啤酒工业广大员工,同心协力,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机动灵活的应急策略,战胜了原料涨价、"非典"影响等重重困难,正确应对了外资进入中国啤酒的第二次高潮,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兼并整合和基本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夺得了中国啤酒的又一个丰收年。这就为中国啤酒2004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004年,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没有变,依然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党和国家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指引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推动中国啤酒工业蓬勃发展。


中国啤酒及其相关企业的广大员工,化解了"关说洚为零,助长洋啤竞争力"的市场威胁;原辅材料涨价造成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压力;啤酒"大国争霸",中小企业难以独立生存的心理障碍等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寻求发展啤酒工业的新思路,采取了诸多创新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啤酒工业发展中遇到的原料涨价、啤酒价格、洋酒进口等各种问题的干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靠质量、靠品牌、靠创新产品、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赢得了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产量大幅增加,质量稳定上升,效益逐步提高,把中国啤酒工业推进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比预期为好的丰硕成果。


2005年,海南累计增长率为52.50%,居全国第一位。以后顺序是上海(36.4%)、甘肃(27.6%)河南(25.8%)、江苏(24.20%)广东(22.30%)、内蒙(22.20%)、黑龙江(21.00%)、宁夏(20.50%)、山东(19.50%)、西藏(18.20%)、广西(17.30%)、陕西(17.10%)等13省市啤酒产量的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累计增长率。全国累计增长率最低的是天津,只有0.7%。虽然海南和西藏累计增长率很高,生产量很少,但是可以表明当地的啤酒生产正在快速发展。


A、我国有中南、西北、东北、华东等4个大区的啤酒累计增长率超过我国啤酒的平均累计增长率。中南地区是我国啤酒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由于华润、燕京、金威、珠江等啤酒集团竞相在广东、广西等省先后建设新厂,将有力地推动中南地区啤酒工业的持续发展。


B、西北地区的累计增长率居全国第二位,说明我国发展西部啤酒工业的计划目标正在实施,在宏观调控中,且已取得初步进展。


C、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累计增长率均在10%以上,也超过去年我国啤酒累计增长率6.94%。


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啤酒产量超过100万千升/年的排名座次为:山东(374.73万千升/年)、广东(253.68万千升/年)、黑龙江(243.24万千升/年)、浙江(215.47万千升/年)、辽宁(171.58万千升/年)、河南(150.13万千升/年)、江苏(146.15万千升/年)、福建(145.17万千升/年)、北京(138.45万千升/年)、安徽(129.84万千升/年)、河北(126.92万千升/年)、湖北(118.56万千升/年)、四川(107.36万千升/年)。


2005年,我国啤酒产量以两位数15%左右的增长率平稳增长,供销两旺,市场繁荣,是近些年少见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均有新产品上市,中高档啤酒的销售量有所增长,但缺乏热点,还不够理想。价格战在各地依然如火如荼,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档次划分已被打破,由于不少企业注重创新产品的开发,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包装装璜,也相应增加了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因而除部分啤酒企业的销售价格有所提升,总体价位依然低下,呈波动趋势。所以今后如何调整和控制啤酒的销售价格,提高啤酒行业的整体效益,仍是啤酒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协调有关方面切实研究才可能妥善解决。


外国啤酒公司的介入,将可能给中国啤酒销售带来一些新理念和新模式,对改变我国目前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保证生产企业的利益会有所帮助。国内有些企业也在探求市场销售的改革,现在看来主要就是减少销售渠道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加强终端市场的监控,限制经销商的权益,改善和保证生产企业应有的效益。


产品结构,包括产品品种、包装材料、原辅材料的调整等,都在快速进行。产品感官性能指标迅速提高,产品包装、装潢,不断改进,各式各样新瓶型、PET瓶、顶拉易拉盖等,相继问世,应用推广,促进产品向多样化发展,提高了产品的商品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避免同质化,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啤酒产品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燕京、华润、青岛和重啤、哈啤等啤酒企业,均非常注重品牌战略,在打造产品品牌上都下了大工夫,并取得显著成效。燕京、珠江分别有部分系列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并获准使用"绿色产品标志",为啤酒企业做出榜样,特别是"华润"更名为"华润雪花",表明该集团下定决心,把具有殊荣的"雪花啤酒"作为该集团的第一品牌,集中力量精心打造,推向全国,跨入世界,逐步完成"雪花啤酒"由"强势品牌"到"垄断品牌"的过渡。但华润集团还应注意,钱江啤酒公司生产的"中华啤酒",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品牌,希望能精心打造这一品牌,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据悉:冠以"中华"字样的商标,全国只有三个,很难得啤酒行业有一个,应当倍加珍惜。


(二)葡萄酒


葡萄酒在我国还是一个小酒种,所占份额比较少,仅占饮料酒产量的1%左右。但近年来,我国葡萄酒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2001年葡萄酒25.05万吨,较上年增长24.07%;2002年我国葡萄酒产量在29.8万吨,较2001年增长20%;2003年持续增长22%,产量达36.4万吨。


2005年,我国葡萄酒行业内部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是以前产品多为半汁的、甜型葡萄酒,现在100%原汁的产品已经占到了葡萄酒的一半以上;二是技术法规日趋完善,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三是发展了大量优质的葡萄基地,目前我国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已有近500万亩,产量约360万吨,其中20%用于酿酒。


预计2006年各大洲葡萄栽培面积的分布为:欧洲(包括前苏联的国家)的葡萄栽培面积接近世界葡萄总面积的60%,其中15国欧盟占3/4,而25国欧盟的葡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5%略强;亚洲的葡萄面积接近世界总面积的22%,但大部分不用于做酒;剩余(19%)部分为其它3个洲的葡萄栽培面积,其中接近12%的面积分布在美洲。


(三)黄酒


2005年,全国有700多家黄酒企业,而占有全国市场份额10%以上的大黄酒企业至今尚未出现,称得上是全国性的地产品牌可谓寥寥。这种格局在黄酒业未来20年总体向好、且规则重修的背景下必然不会久存。


从部分大型厂家透出来的消息获知:2005这一年,某厂家黄酒销售有突破性进展,国内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3%。


经过2005年一年的广告轰炸,历史好象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的黄酒厂在巨大的消费空间的诱惑下,会有新的投资热潮,这样,在利益的激励下,很多企业将走上规模扩张的道路。不管是代表中国黄酒最高境界和地位的绍兴黄酒还是代表时尚青春一派的海派企业,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其他酒类企业,都找到了复苏的价值皈依,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不管是沿海还是内陆,黄酒总的市场氛围是起来了,但是正如广告模式带给人们的思考一样,我们是靠单纯的知名度活着还是靠知名度到销售力到盈利力活着呢?


目前黄酒除了作为特产礼品和保养功能之外,鲜有出色的产品和品牌内涵,就是海派黄酒以和酒为代表走的现代人和谐价值的诉求得到了有效的一致性传播,从市场反馈来的情况也说明这个诉求是成功的。而这种诉求能不能够支撑企业往外发展值得探讨。


2005年黄酒企业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重收拾旧河山”。基本上是在传统黄酒销售消费区域进行稳固,只是将现代的通路和终端理念运用起来,使黄酒的认知有了深入居民日常生活的深度,2006年要从这种区域根据地走出去,通路拓展规划势在必行,但是面临的是对不同地位的市场价值的定位,从一地或者几地,到面对多地,黄酒企业的营运能力是否能够支持?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打赢了区域战役,是否就一定说打赢了全局战争,这也值得期待。


1、通过广告,增加了行业的知名度,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区域内的具有长期影响力的企业快速实现了销售量的提升,这在一个层面说明,这个行业的消费者教育在逐渐拓展开来,在过去的一年,也许很多以前还不知什么是黄酒、老酒的人见识了这个酒,很多可能很久以前就用啤酒、白酒、果酒取代黄酒的人又开始喝黄酒了,对于黄酒的消费特征来看,再没有比扭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的艰难了,但这也是最重要的,2006年黄酒要真正成为酒品类的第四种力量,首先应当在消费者的两个层面上有所突破:消费者的消费迁移和购买频率;


2、行业性的活动大量出现,以及在市场上的快速覆盖,加上直观的广告的投放的增加(尤其是在央视等线上的大媒体的运用)使这个行业的产业价值有了提升的空间,投资明显增加(包括原来产能的提高和全新工厂的投产),使行业产能快速增加,加重了市场和销售的压力;


3、通过一年的全面作业,原来狭小的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全国基本形成了几个大的品牌的行销根据地,不同的品牌各自占据着自己的有效市场,这为以后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市场跳板;


4、产品企划、人力战斗力、供应链协同、市场管理和战略规划能力得到历练和提升。产品更多样,形式更丰富,品牌内涵更丰满,一些从来没有听说的产品名称开始出现在媒体上,团队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供应全国的后勤补给和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对新市场的理解和定位以及战略控制能力更强。


总之,2005年可谓破冰练剑之旅,诸企业纷纷按照自己的产业实力进行市场配置,从市场竞争层面上可以看到,某些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压力主要还是在于传播上面的,实际的市场冲突并未真正展开,这样宽松的市场状态,让很多小酒厂得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些小酒厂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酒厂提供了市场教育的基础,这些小厂家的存在也为2006年行业的走向凭添了几许未知。


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同的企业对于自身的销售模式的还有些要完善的地方,包括配合销售模式出来新的产品,以及配合新产品出来好的销售模式相适应,但是现在看来,黄酒企业在产品概念和产品形式企划上的进步远比其市场销售模式进步和成熟的多,这种缺式越是在那些中小厂家越是明显,市场短板来源于人才的缺少,尤其是那些对通路有深入了解的人的缺少,销售模式单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会太高。


事实上,黄酒行业2006年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渠道管理上。另外,行业的几个要点可以归纳如下:


1、几条道路


因为一些中小型厂家在2005年有了比较成功的市场表现,所以,2006年这个行业将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专门经营城市市场的厂家,专门做批发流通渠道的厂家,专门做招商的企业,专门做超市的厂家,专门做瓶酒的厂家,专门做易拉罐的厂家,也肯定有专门做礼品装或散装的厂家等等。


2、产能利用


无论哪个行业在开始提升价值的开始阶段,都会首先把精力集中在产能的提升上,甚至很多企业都优先把产能的全国布局作为其市场进攻的前提,这样,就有可能在行业扩张初期形成两种不同的行业观点:销售量和产能。销售量可能通过不断的扩大经销网络来完成,而产能的提升则很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投资兴建、联合、托管甚至会进行OEM。产能的提升给销售部门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很可能在市场作业中协助经销商采取压货、串货等短期行为,在销售模式的关键部分——销售政策、客户管理、库存管理、投入资本效率等方面出现漏洞。因为销售政策在行业初期发展的时候对业绩的影响力度相当大。从啤酒出现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很多企业在进行扩张的时候先找的是熟悉的好做的市场作为据点,然后向外辐射,对货流走向不管不问,这样就把很多空白市场做成离生饭,全国市场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可避免出现增长滞涨的局面,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是以销售量的快速上升为皆大欢喜前提的。最后形成的局面将是前人压货后人遭殃。


因此,对于产能的布局应当在全国市场总布局之战略方案都完成的情况下进行,按照区域定位设置目标量级,然后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从目标和费用等指标倒推费用以及传播推广的形式策划,政策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的市场的客户特点进行设置,如果客户以批发为主可能涉及配送、发货、终端开发与管理、累计出货激励等,如果以现代商超为主,则可能涉及市场建设、破损、促销导购等,最后是考核标准,按照以上的战略要求,达到的给予什么奖励,达成一定比例的给以什么样的奖励,在警戒线下的给予什么样的改善办法,给客户的政策的细化是为了引导客户按照我方的意愿来做市场,给业务的考核要求是为了所有战略意图的最终实现。


产能一定是和市场作业阶段充分衔接好的,如若产能和销售脱节那么不光在销售上影响甚大还会对整个战略协同造成历史性的遗留问题。


3、产品结构


其实任何一个厂家真正能完全说了算的行销资源就是产品,当然,作为一个还不是很成熟的产业,相当多的黄酒企业的市场模式是渠道模式,就是按照渠道的要求和建议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很可能形成在一个地区有许多经销商同时代理一个厂家的产品,但是他们的产品却在名称上有相当的不同,这和一个市场进入初期,不同客户掌握不同终端这种渠道特点是相适应的,也是对的,但是,这种多产品结构的形成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管理原则,就是给什么客户什么产品,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在城市和乡村各采取什么样的客户标准才能达到终端的交叉覆盖,等等。


多产品结构局面不能持续很久,也不是什么厂家都适合,这是一个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因为产品是品牌价值的载体,一旦多产品变成杂、乱产品,那么对于企业在区域内的品牌贬值以及消费者心目中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相当一些白酒企业会出现价格越来越低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与企业疏于无形资产管理有关,无形资产管理的要点有两个:时间性和分类原则,什么产品怎么卖,给谁卖,买多长时间,如何逐步实现策略目标,这是每年甚至每个月都要从销售数据中分析得到的。


可以预见,2006年黄酒企业的产品还会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会很大。从产品上出问题的企业也会逐渐出现。


4、新产品


在印度、巴西、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消费者消费一种使用价值的产品一年里会选择5种以上的厂家的品牌,而同样在欧美这个数字只有不到2种。为了适应新市场的要求,很多企业就会顺应渠道要求推出一些新名称的产品,这些是概念上的变化,变化的可能是酒精度、标型、瓶型、酒体颜色、香型、外箱材质等等,这些是中小厂家的新品开发方向,而大厂则可能会在产品升级上下手,比如跟啤酒的纯生一样,形成产品价值领先的优势。


2006年,黄酒企业的新产品会更多,市场需求也会更有差异性,因此,这就给希望通过广告来整合消费者,建立自己产品标准大企业带来市场整合的难度。


2006年新品的焦点将集中在低价产品的成本、中档产品的标准建立、高档产品的价值地位上。


二、替代产品的发展对白酒行业产生的影响


从替代产品的发展态势上看,除黄酒产量停滞不前外,啤酒和葡萄酒的产量近年都呈上升趋势,白酒产量近两年来却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下降,白酒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被啤酒和葡萄酒吞噬。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高度酒不再象过去那样受欢迎。这反映在消费结构上就是啤酒和葡萄酒比重在增加,而白酒的比重在下降。过量饮白酒有害身体健康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消费者观念从白酒向啤酒和葡萄酒转变,白酒的消费量逐年减少。这种变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不无关系。在产业政策上,国家是控制发展高度酒,鼓励发展低度酒和非粮食酿酒,支持发展以水果为原料的饮料酒,重点扶持葡萄酒、黄酒等低酒度、低粮耗且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酒种,继续支持啤酒作为普及型饮料酒的发展方向


2005年,饮料酒行业由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葡萄酒行业市场需求将增速加快,啤酒行业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白酒市场呈现出四大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低档酒向高档酒转变。众多的流动人口,不同的风俗习惯,使京城白酒市场逐渐形成了开放性市场格局,全国各大品牌白酒在北京都有自己的消费群。略……


第四节  白酒消费需求分析


一、消费需求趋稳


近年来,人们对啤酒和葡萄酒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过量饮白酒有害身体健康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白酒的消费量逐年减少。但共好资讯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30个城市的城区及郊区居民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白酒目前仍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消费品,白酒在30个城市居民中总体的渗透率达到31.4%,高于葡萄酒的20.2%,并且近3年白酒渗透率趋于稳定,其中在北方城市、内陆城市的渗透率较高,24-45岁的男性是消费主体。而对全国大中型商场的消费调查也得出了白酒消费量趋于稳定的结论。


经历了连续5年的减产,目前白酒占整个行业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蒸馏酒比重占行业的10%已经比较接近了,也达到了酒业协会制定的2005年产量目标。考虑到我国的传统和广大的农村人口,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白酒的产销量将基本保持稳定。


二、产品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酒低度化日趋明显。根据酒精度,白酒分为高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高度酒的酒精度在50度以上,降度酒在40-50度,低度酒在40度以下。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目前开发的低酸、低酯、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楂等水果作原料开发的新风格、新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成为白酒业发展的增长点。这些新的品种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与世界上烈性酒的发展趋势吻合,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第五节  白酒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一、白酒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分析


按照消费者的购买态度与要求不同分析,市场营销学上通常将消费行为划分为七种类型:即习惯型、理智型、经济型、冲动型、想象型、疑虑型和不定型。通过调查结果如下图:


白酒购买类型调查图


1、近51%的白酒消费者属于想象型消费者,他们对商品的外观造型、颜色、命名以及文化内涵等特别重视,购买行为易受感情的影响,也容易受销售宣传的诱导,对白酒蕴涵的各种消费象征富于联想。


2、20%的白酒消费者属于习惯性消费者,18%属于理智型消费者,他们有着较为固定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很少受时尚风气的影响,对广告宣传及营业推广的反应不强烈,在年龄构成上这部分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占二者总数的60%)。


3、白酒消费者中属于经济型、疑虑型和不定型的较少,这说明在中高档白酒市场,消费者对白酒的价格质量等因素考虑较少,在不了解某种品牌之前极少发生冲动型购买。


二、白酒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针对白酒市场的特殊性结合消费品营销的有关理论,我们将影响白酒购买动机的因素分为价格、质量、包装、品牌、文化个性、趋同性等,这里就这六个方面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重要性方面作了一次排序其结果如下: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表


白酒(主要是中高档白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影响其购买动机的诸因素中品牌和白酒蕴含的文化个性是首要的,消费者对于白酒的质量和价格的考虑则比较模糊,另外趋同性因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较小,说明白酒消费者大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不盲目跟从。


三、白酒消费者购买方式分析


当前我国白酒市场的产品终端渠道主要有商场(零售店)、专卖店(柜台)、连锁店(自选超市)、酒店、娱乐场所、厂家直销等。


白酒市场消费者购买方式调查分析图


在购买方式上白酒消费者大多选择在零售店(31%)和专卖店(29%)进行,因为对于中高档白酒来说,大商场的零售店、专卖柜台等提供的商品一般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在酒店及娱乐场所中购买高档名白酒的消费者也占较大比例(26%),其余的购买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厂家直销(6%)的比例较小,这说明我国的白酒企业对于这种销售方式还不很重视,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四、白酒消费者购买目分析


购买白酒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三种:自用、送礼、请客。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白酒市场消费者购买目的调查分析图


目前中高档白酒的购买目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仍是为了请客、送礼(分别占45%和32%),但是买来自用的比例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占23%),这说明白酒特别是中高档白酒的消费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五、白酒消费者对广告促销的态度分析


为了探讨广告和促销对白酒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了解当前白酒企业广告和促销策略的有效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消费者对广告和促销影响力的态度调查分析图


对于广告和促销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大多数白酒消费者选择


了影响“较大”和”一般”,而选择几乎没有影响的消费者则很少,由此可见白酒消费者对广告和促销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相信随着白酒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计划经济时那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广告和促销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在厂商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上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中国白酒的高端价位(这里指的是大路产品,礼品酒除外)一直保持在300元左右。产品主要有两个:即茅台和五粮液。略……

上一篇 : 压克力浇铸板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电动工具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