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03 10:08:36 来源:中经纵横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宗农产品都从相对紧缺变为相对过剩,农业发展进一步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特色、优质农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需求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为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区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力度,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已成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共识。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与部署下,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以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以农村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夯实农业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增进农村民生福祉。推动融合发展,把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上的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切实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效益,有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是企业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和各级优惠政策的出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资源优势如果不及时转化为商业优势、结构优势和经济优势,将会影响到农业企业产业化和现在化发展进程。


2、产业发展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催生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异军突起;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和焦点,资源环境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加速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迅猛发展,引领天然、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消费趋势;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将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带动农业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和革命性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国际趋势,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强化公益性定位、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业科技发展新局面。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政策保障为项目产业发展打造“快车道”


“十三五”期间,随着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统一市场体系不断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逐步破除,以技术、资本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渗透,势必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城市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在国家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和示范性平台的带动下,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带动的供给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带动的需求变化,将共同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


1)《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健全标准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到“十三五”末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稳步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


2)《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相关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3)《“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


适应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队伍素质,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机构相结合、公益性推广队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加快健全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推广主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5)《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在稳定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产业融合、农业“机器换人”、生态环境改善、智慧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到2020年,全省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310亿元、年均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0元、年均增长8%,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项目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以互联互通、智慧高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源头,带动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搭建起以“互联网+”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提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并为当地财政增税、财力增强做出贡献。项目的建设符合乃至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项目区将成为全国农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样板。


2、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生态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农业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提倡发展科技农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现代农业在我国将迎来大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从根本上促进乃至长三角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项目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质量低、销售手段落后,这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继续扩大,我国农业受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深化,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当前以10%左右的速度逐年增长,使得传统农业下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消失。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而此前有学者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农业市场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本投入等衡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均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对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意义重大。


4、项目的建设是助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均表明,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都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基数庞大的当前中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农业产业现代化来作为重要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难以真正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诸如城镇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城镇化质量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能够通过持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满足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新增人口对于农产品数量、种类以及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再者,农业产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不仅能够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水平,也对城镇工业产品形成更高、更加多元化的现实需求,继而为城镇地区现代化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5、项目的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产业素质和农民收入水平,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项目实施后,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将成为以互联互通、智慧高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源头,带动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搭建起以“互联网+”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提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6、项目实施是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和构建农业强国的需要


国家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项目的建设依托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及建设绿色美丽中国等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市、区关于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要求,搭建起以“互联网+”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提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通过项目的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7、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提供300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发展前景良好,促进项目的建设


1)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经济新常态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机遇。随着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宏观调控手段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为浙江省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推进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释放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随着农业农村等各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全面深化,将有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科技革命兴起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发挥我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大省的比较优势,加快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新材料、新模式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对浙江省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大影响,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带来巨大推力。


3)需求结构升级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带来新拉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及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将为推动我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强大拉力。


2、其他


1)交通区位:,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东侧,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省苏州市,正处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组成的大三角形的重心位置,距离依次为140kg、180kg、80kg(以路程计算)。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项目位于互通立交高速路口,姚太线以西,南临染店浜,北临昆饨桥港,占地面积1023亩,距离西栅景区3.6公里,距离桐乡市6公里,位于的中心位置。


2)产业基础优势: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成就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互联网峰会的永久举办地,也将的旅游业推向顶峰。旅游业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和谐发展,旅游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旅游界的一大奇迹。同时,也为项目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资源与生态优势: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水系发达,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镇区四周拥有广袤的农田景观、大量的仍具开发价值的历史街区。


近年来,有序推进“退二进三”, 扎实开展“三改一拆”,大力实施“五水共治”。通过防污治理、景观提升、生态绿地等工程,建成从高速入口至西栅景区入口的4公里绿色长廊、民合万亩经济林,落实生态环保规划,实现自然风貌协调、生态环境优美的水乡古镇风光。同时,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创森”、“治水”等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村、卫生示范户、优美庭园创建,建设百道长廊森林路,全面推进“中国最美小城市”建设。


4)社会经济条件:项目所处的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建设基础扎实。正福村位于龙翔街道最北端,北与镇的陈庄村相邻,东接镇的横港村,南壤龙翔街道的金牛村,西临四级航道东宗线(金牛塘)。桐乌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村域总面积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8亩;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097亩左右,经济作物主要有菊花、茭白、桑蚕。本村养鸭业比较发达,全村共存栏种鸭6万多只,哺箱112只,年孵化小鸭1000多万羽。全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471户农户,1928人。通过三年壮大工程,村委通过多项举措增加收入,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可为园区建设提供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


5)人文环境优势: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春秋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疆界,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唐咸通年间开始建镇,以车溪为界分为两镇,建国后,两镇合并为。


据记载,还是个名人大家荟萃之地,自宋至清共出了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近现代更有文学巨匠矛盾、政治活动家沈泽民、农学家沈骊英、漫画家丰子恺、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旷代清才汤国梨、著名作家孔另境等等。


综上所述,项目以国际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总体规划以国家、省、市、区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立足镇、桐乡市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资源和区位优势、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机遇,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和推进“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和升级,建成规模化经营的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智慧园区。项目建成后预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三、市场分析


3.1 我国现代农业分析


3.1.1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


3.1.2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3.1.3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图3-1: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图3-2: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


3、农业总产值


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


图3-3: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


3.1.4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3.1.5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2、政策发展前景


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今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决定2018年继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通知》要求,2018年,根据各省(区、市)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确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请数量。总产值6000亿元及以上、6000亿元以下的省(区、市),分别按2个和1个控制数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超报不予受理。计划单列市名额计入省指标,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


3.2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分析


3.2.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


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1.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优等耕地质量占比较少。


根据世界银行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总人口)逐年减少,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建设占用、自然灾害、 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16年, 中国耕地面积20.24亿亩,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总人口为13.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中国需要用占世界8%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19%的人口。


不仅如此, 根据国土资源局2015年统计,将耕地质量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其中优质土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9%,将近53%的土地质量属于中等级别。由于随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大气污染、不科学轮作耕地等原因,耕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以及农产品质量。


3.2.2 中国农业生产服务价格逐年增高,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


1、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的是服务农业生产所花费的价格,可通过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来体现,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变动的趋势。以2007年生产服务价格指数=100为基准,当超过100时,说明生产服务价格上涨;反之,则说明生产服务价格下跌。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生产服务价格逐年增高。


2、根据2017年12月统计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共31422万人,且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比为91.8%,远高于76.1%,即全国受初中及以下教育人数占比,可见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


图3-3:我国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


3.2.3 新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发展


1、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发展


传统农业涉及到的新技术很多,如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以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主的大数据技术和以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这些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助力农业快速发展。


图3-5:新技术应用图


2、新技术着重体现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中,当前主要应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上


广义的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副业等五种产业形式;农业产业链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以及与之搭配的物流系统和金融系统等四个部分。


目前,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中,应用在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上,本报告将着重探讨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方向。


图3-6:新技术应用环节


3、新技术可应用在农业生产环节两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中


农业生产环节种植方式主要分为设施种植和大田种植。大田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包括世界三大口粮:水稻、小麦和玉米;而设施种植由于成本的问题,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包括蔬菜、水果、花卉等。


设施种植分为温室大棚种植、集装箱种植两种,目前多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利用LED灯代替自然光,自动控制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植物营养;由于设施种植不受天气气候及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效益。


目前,大田种植主要运用3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室外的天气气候、病虫害以及农作物生长等数据;而设施种植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监测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


图3-7:新技术农业生产环节应用模式图


3.2.4 智慧农业概念的解读及应用


中国历年一号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智慧农业相关概念多次被提出


图3-8:我国历年政策发展


智慧农业包括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等多个方面,发展的基础在于数字农业


一般认为,智慧农业指的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实现农业可视化诊断、远程控制以及灾害预警等功能。


另外,智慧农业是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等技术的统称。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数字农业,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前提。


图3-10:我国智慧农业应用链


3.2.5 智慧农业四大典型应用场景


根据当前农业应用方式以及类型的不同,将智慧农业分为四大典型应用场景


农业种植分为设施种植(温室大棚)和大田种植,主要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五个部分,以传感器、摄像头和卫星等收集数据,实现数字化和智能机械化发展。当前,数字化的实现多以数据平台服务来呈现,而智能机械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新型机械的研制创新——无人机植保,以及传统农机的改良升级——农机自动驾驶。


目前,农业养殖主要是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在生产中,包括繁育、饲养以及疾病防疫等,并且应用类型较少,因此用“精细化养殖”定义整体农业养殖环节。


图3-11: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图


四大典型应用:


数据平台服务(40%):以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以及传感器等收集气候气象、农作物、土地土壤以及病虫害等数据,建立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农场、合作社以及大型农业企业提供可视化管理服务等。


农机自动驾驶(10%):以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为基础,根据GPS卫星定位系统和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农机的精准定位,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测农机信息、作业状态及作业速度等。


无人机植保(35%):搭载先进的传感器设备,根据地形、地貌搭配专用药剂对农作物实施精准、高效的喷药作业,通过人机药三位一体达到节水节药的作用。


精细化养殖(15%):通过耳标、摄像头等监控畜牧动物生长情况,实时跟踪, 且对收集到的图形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养殖的精细化管理。


智慧农业生产环节四大应用:无人机植保企业融资最多


3.2.6 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1:资源集约化、农业智慧化


集约化指的是将资源整合,更集中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的分配,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运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规模化土地会越来越多,通过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精细化管理实现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


农业智慧化指的是根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有技术,通过收集土壤、气候、 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等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实现智能感知、智慧管理以及智能收割等,真正实现智能智慧化发展。


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2:以实际情况为导向,解析各个类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农业可以分为智慧种植业和智慧养殖业,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切入点,实际应用分为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和养殖新模式(改善品质或提高生产效率)等四种应用类型,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分别解析了各个类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3 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3.1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1、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商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我国“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多家大型平台商积极下沉推进,以邮政、供销为代表的传统城乡流通网络积极上线发展,以生鲜电商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专业电商积极探索商业模式,上行下行双向流通,多元主体良好互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线下渠道布局和物流网络建设加速推进,为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村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快递物流可达性限制,农村电商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线下服务体系作为支撑。现阶段,通过实施“农村战略”,电商平台初步建立了线上平台、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仓储物流网络一体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3、电商平台有力推助了农民增收,正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渠道


过去,城乡分割发展阶段,农产品进城高度依赖于有限的批销渠道,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往往出现“卖难”或“卖不上价”,农民只获得有限的生产环节收益。


4、互联网交易形成的大数据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风险控制基础


依托电商平台交易大数据产生的快捷征信评价,缓解了小微金融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难问题,有利于降低普惠金融管理成本。


3.3.2 突出瓶颈与问题


1、协同不够、整合不足,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互联网+”农业涉及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交通部。农业部主要抓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电商方面的政策;商务部主要从流通再造角度考虑“互联网+”对传统城乡批销体系的影响;工信部、交通部主要关注有关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支撑问题。


2、配送成本高昂、触网率极低,“互联网+”农业的基础环境有待改善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还有近4万个行政村不通宽带,农村宽带入户的比例仅为17.67%,不及城市宽带入户比例的1/3。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比城镇地区低35.6%。


3、流通设施不配套、标准不健全,“互联网+”农业的基础设施有待夯实


农产品是典型的非标准化产品,不易存放,对流通配套要求较高。以冷链物流为例,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15%和23%,冷链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90%左右)。


4、品类单一、领域狭窄,“互联网+”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有待挖掘


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较好的,总体集中在基础设施及物流条件较好的区域。品类方面,农产品进城主要是相对易存放、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零食、坚果和特产,单品销售最高的前三类分别是枣类、茶叶和干货。


3.3.3 2018年发展新方向


1、强化“互联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的结合力度


一是要把“互联网+”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及农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通过综合农技服务、农资配给、销售支持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度和价值含量。


2、强化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宽带进村到组入户,加速推进第四代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农村,缩小城乡间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硬件基础,电商扶贫试点应在指定期限内实现“村村通宽带”和通信网络升级改造;


二是要通过基站用电定向补贴等形式,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电商扶贫试点县对贫困户给予一定量的手机免费流量、对参与电商培训人员给予手机流量支持,按照农户实际网上交易额给予网络资费补助,为广大农民提供“用得起、用的明白、用的放心”的互联网连接。


3、强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合理规划推动物流资源整合,一是要加大物流资源在县域层面的统筹整合力度,鼓励县域政府结合当地市场和电商发展特点,做好县乡村三级物流仓储规划,科学布局本地物流配送的“最后五公里”;


二是要鼓励邮政、供销社通过整体出租、入股、订单分成等合作形式,深入开展与平台电商及现代物流企业的合作,激活并用好现有仓储、配送渠道资源;


三是要建立县级层面物流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各类快递配送订单,深挖配送网络的规模效应,实现到村到组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4、强化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要尽快制定并出台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建立适应于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提升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引导生产者改进生产和产后运销管理。


5、强化农村电商的人力资本支撑


一是要整合农业、人社、商务、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主体和应用,开展专题性、体系性“互联网+”应用培训。


二是要统筹利用好“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选派培训体系,鼓励大学生村官们成为“互联网+”农业政策的宣传者、积极的实践人和带动农民入网的领头羊。


三是要依托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平台电商和当地网商积极参与农户互联网知识普及培训,传授用得上的“互联网+”知识和实操技术。


3.4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呈现出了高速成长的态势,投资休闲农业的人比2016年增加了至少3倍。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无人关注自娱自乐到现在跑马圈地滚滚红尘,也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


2018年中国的休闲农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正改变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版图。休闲农业刚兴起的时候,休闲农业的布局主要是以一二线为中心的原点扩散式布局,比如中农四方在北京、武汉、贵阳等地都举办游客爆满的农业嘉年华。而现在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更多的项目也开始以中小城市群的片区布局发展,比如中农四方在山西长治、山西阳城等地都举办了盛大的农业嘉年华。2017年十一黄金周,山西阳城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第二届农业嘉年华为核心引爆点,接待中外游客50.26万人,实现门票收入3513.17万元,由此说明,中小城市休闲农业隐藏着巨大潜力,即将成为休闲农业人争先恐后占领的高地。


2017年,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十九大报告,农业部、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委、发改委、国土资源等国家各大部委,纷纷出台了十多个重要文件以推动乡村发展,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上快车道。人们对乡村休闲的庞大需求,形成了新的时代机遇,投资者通过农业嘉年华、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以及现代农庄项目,实现了现代产业和跨界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了无限可能。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力度还会加大,红利仍然值得期待。下一步,政策层面的配套扶持资金肯定会继续加大,土地和资产确权会深入到各个地方去,两权抵押、租金变现已经提到日程上了。不久的将来,中国投资休闲农业的庄主们,就可以拿到经营权证,经营权证也可以做银行抵押,宅基地所有权可以变现,这都是休闲农业投资者值的期待的红利。


在振兴乡村伟大战略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般涌入中小城市,各休闲农业人应当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们出门就可以享受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体验。


综上所述,纵观全人类的社会发展,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正所谓“农业兴则天下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三农”问题自始至终是党和政府髙度重视的,因此中央先后制定了许许多多的政策措施。从2004年开始,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思想束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项目应运而生。农业博览园作为“互联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休闲观光农业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有农业的生产性功能,还有农业 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传播功能等,体现了农业的“真、善、美”。


​略……

上一篇 : 煤矸石综合利用环保有机肥、环保砖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酒店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