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25 10:14:54 来源:中经纵横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2%,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14%,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与此同时,一批领军企业和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支柱性产业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九大后的首次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十九大精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释放出了一个强大的政策信号。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据此,2018年文化产业将步入依规推进的关键期,必将迎来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撑,尤其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新兴产业将继续成为重点关注和受益的对象。


2、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互联网+”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3、发展背景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底蕴,有力推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面对众多亟待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地域特色,从增强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充分把优美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的整体风貌有机结合,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大力挖掘地坑院、捶草印花、澄泥砚、崤函古道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民俗特色相结合,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立保护开发机制,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子,真正使文化产业成为助推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确保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全力抓好文化产业,为经济转型、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响应国家及区政府号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老老印象项目应运而生。老印象系列产品开发是通过产品让人们更加了解老,了解老厚重文化,老系列产品开发既展示了老文化底蕴,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政策保障为项目发展打造“快车道”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隶属于文化领域,然而归根结底离不开知识与智慧的投注。文化创意产业虽起步较晚,但中原地区丰沛的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在开展“三大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较少,却能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蕴藏着新的动能,其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2、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前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文化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文化产业的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文化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领跑全国,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即今,是历代东都洛阳和西都西安之间的咽喉要道。古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秦晋之好、紫气东来、等历史典故皆出于此。更有周公分陕,关云长收周仓,老子著道德经,雁翎关、甘棠遗址、王莽寨、“天下第一剑”、崤函古道、青铜钟、百骏图、地坑院。这里有千年古寺宝轮寺,千年古刹空相寺,千年古虢国城上阳,千年古渡茅津渡,千年古城城,更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千古传唱。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激流中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古城所在的又称为天鹅之城,每年立冬之后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到库区过冬,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因此被命为“中国大天鹅之乡”,古城的天鹅湖成为中国越冬白天鹅最大栖息地,这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


老老印象项目依托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全新的文化创新、时尚体验的艺术概念,建立完善而高效的老文化产业链,以文化与艺术拉动经济增长与持续稳定,促进老文化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传承、挖掘文化资源,对提高文化品位和内涵尤为重要。


3、项目发展机遇良好,促进项目的建设


1)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推动文化服务形成新供给。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将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在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即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加速升级,文化产业成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2)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顺应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日趋深入,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制造”向“创造”和“智造”转型提供强力引擎。


3)“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新机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文化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影响力。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未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将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参与海外竞争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增多。


4、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文化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作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加速,而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却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城市化过程中,与文物保护单位易于受到空间条件限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屡遭破坏的境遇不同,艺术馆在现代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等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并确实在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较少,却能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蕴藏着新的动能,其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当前,着重培育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努力打造新型媒体集团,积极推荐文化企业走出去。将继续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地坑院文化高地、历史文化高地和品牌文化高地,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满足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等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


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以文化艺术产业推动和催生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乃至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特色文化经济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5、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带动区域新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期,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变革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发展新经济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而且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托举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项目通过“老印象”的集聚效应,形成“文化、历史、艺术、实体经济”多元化融合,能够有效的以文化艺术产业推动和催生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6、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直接间接提供50余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项目优势明显促进项目的建设


1)区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有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黄金“十字架”之称,是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连霍高速公路、209国道和310国道、313和314、312、249省道纵横交错,通往乡(镇)和各村的公路全部实现了沥青或水泥硬化路面,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著名的夏商征战即发生在这里。西周初年,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和召公以“陕塬”(今张汴塬)为界封邑,“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陕西”便由此而得名。由于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始终是豫陕晋三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历史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朝各代的皇帝和文武官员只要穿越崤函古道,就要驻足古。


古历史源远流长,风景也格外秀丽,其中以饱含文化气息的八景——禹门积雪、茅津夜渡、金沙落照、洪崖秋霁、崤陵风雨、岘山烟霭、绣岭云横、草堂春晓最为著名。历史上,风景秀美的古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到访,韩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岑参、杜牧、王建、司马光、王安石等人先后在此留下大量美好动人的诗篇。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奉和圣制途次作》中写道:“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岑参在《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中写道:“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在任职期间,不仅作了大量诗篇,还与著名隐逸诗人魏野相互唱和,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


3)老七大系列产品2017年被中原博览会评为创意奖、2018年被第九届西部西安文化产业文博会评为最佳创意产品奖、2018年被中原银行推介为“中原吃货地图入驻商家”,2018年被政府、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旅游局推介为旅游指定产品。


三、项目市场分析


3.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3.1.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换言之是消费升级催生的新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高质、跨界的文化产品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刚需,未来十年文化传媒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传媒类公司轻资产的特点为国民经济提质、转型、增效提供有效支撑。


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加13.0%,占GDP4.14%,同比增加0.17个pct,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长,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图3-1:2011-2016年占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调查,2017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7990亿元,增长34.6%;文化艺术服务业434亿元,增长17.1%;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545亿元,增长14.7%;文化用品的生产33665亿元,增长11.4%。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710亿元,占全国74.7%;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4853亿元、7400亿元和988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2%、8.0%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3%、中部地区增长11.1%、东部地区增长10.7%,东北地区下降0.9%,但降幅比上年收窄12.1个百分点。


图3-2: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状况


3.1.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分析


1、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名与2015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变动,前五名的省市与2015年保持一致,但位次发生了变化,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天津的科研环境、公共环境、文化资源得分上升幅度较大,时隔三年再次进入全国前十名;辽宁也进入前十,其中辽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社会影响排名靠前;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从数值来看,全国省市文化产业的均值达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从增速来看,2016年指数增速相对2015年基本持平。


从2010年到2016年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08%,“体现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中逆势上扬的特征”。


从六年增长率来看,连续六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普遍增长较快。2016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分析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是中西部各省市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另一个方面是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的提升。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


从2016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数据表明,这三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文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质量逐步提升,消费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区域角度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十,且这7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内蒙古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从城乡角度看,相比2015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情况依然好于农村居民,且差距较2015年进一步扩大。从性别角度看,男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较2015年有所上升,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2015年基本持平。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及各项一级指标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水平远高于男性,说明相比男性,女性一直比较热衷于文化消费。


此外,在国内外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选择上,国内的文化旅游、游戏以及国外的电影、动漫依然比较受消费者欢迎。和2015年相比,国产电影、动漫和游戏的受欢迎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均提高了10%左右。


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为11.33%,文化消费意愿指数在经历了2014年的上涨后,有小幅回落,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在2014年有所下降后,出现了大幅提升。


3.2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分析


3.2.1 文化艺术发展的特征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表征,这一表征体现在文化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1、文化艺术发展的传承性特征


文化艺术作品及其涉及的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彩、工具、方法、审美与信仰等都是传承的对象,同时,文化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等要素所构成的传承条件与背景。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人作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都有其基本样式及其延续方式:基本样式表现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印迹,即以其可听或可见、可感的文化艺术特性表现出来的实践形态;延续方式包括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空间、传承审美、传承模式等主体要素。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以及适应各时期社会文化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晶,既包含继承历史传统的内容,也包含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再创造的内容。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得以继续的决定性力量,应充分发挥直接或间接传承人的能动性,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凸显文化艺术传承中人的决定性作用。


2、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特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文化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创新。


首先,文化艺术的创新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文化艺术性并富有新意,其外延则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纵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涌现的诸多文化艺术流派,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主义、新思潮,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创造新价值。对于文化艺术创新而言,当下,应注重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应紧紧把握民族命脉,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例如,早期京剧的发展,最负盛名的是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组成的“四大徽班”,他们除了演唱徽调外,还将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融入其中,后又加入了秦腔的唱法,以及后来湖北西皮调与安徽二黄调的融入为京剧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表演艺术家们取长补短,不断创新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紧紧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从而不可替代。


其次,应追踪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做到洋为中用。自古,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艺术由于受到中世纪之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吸取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比较重视人本的价值和意义,在近现代一直起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领头羊的作用。徐悲鸿很早就倡导中西融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当代艺术强调在创新的同时应当直面生活,在文化艺术作品中反映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再者,应把各类创新相结合,形成新的创新。文化艺术各门类的学科都是相通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应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如今,新媒介艺术已成为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大热点,艺术家们尝试用多种方式将各种文化艺术媒介进行交叉、渗透和重组,并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等现象也愈发明显。


3、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化特征


文化艺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相对独立地运行于现代社会系统中。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备受发达国家冲击和挤压的时代,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在保持民族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适应国际文化艺术发展大势的现实考验,为此,需要形成一种国际化的视野,探索出一条文化艺术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统一道路。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化,同时也需要多元化、国际化。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本国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注重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相结合,要积极借鉴国外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融合国际潮流,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文化艺术市场。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也要成为文化艺术大国,这就需要我国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控制力,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当代文化艺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强化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艺术科技项目,在合作中学习国际一流的科技,掌握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二是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三是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


总之,要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覆盖面,有步骤地利用各种手段向国际国内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艺术与资本的整合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促使我国的文化艺术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4、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离不开市场。市场无疑是文化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说,资本已介入我国文化艺术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已具有市场经济体系中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支持可以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


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与消费。文化艺术创作主体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尤为重要,只有勇敢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文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灵感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政府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在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保障,要尊重市场规律,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文化艺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3.2.2 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或多或少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生活。


1、文化艺术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以及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非物质因素。在众多种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之下,所呈现的城市软实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统表象,这种表象主要是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来呈现的。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政体的不断完善和民生问题上,除了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意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以及推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功用以外,还要在城市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比如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城市文化、城市艺术氛围等,来体现城市的文明与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2、文化艺术在城市之间的社会交流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每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纵向延伸城市本地文化,追溯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强调主题、系统化的文化交流发展模式,有助于为城市贴上历史的标签。通过城市名胜景观的历史性文化传播,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并让城市的文化富有时代感。横向借鉴外来文化,使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些主题联合活动,比如地域文化展,或是联合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有助于国际人士和外来人士系统地了解中国(本地)文化。文化共享、资源整合,加之网络时代的影响,地球已经从昔日的大世界变成了如今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交流也更加方便,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文化共享、资源整合,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


3、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主动传播更加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与表达,避免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多的作用,而文化艺术交流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城市的和谐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3.2.3 文化艺术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度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不仅要看这个社会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还要关注这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更要关注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所映射的文明度


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是指一座城市固化的各种艺术形态如建筑、雕塑、户外美术设计等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以及在城市中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所辐射影响的人群所营造的气氛等,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由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特色标志、独有景观、自然风貌等构成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体现,这些恰恰映射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度,这种文明度体现在城市隐形文化艺术氛围上,所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升城市文明度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身居住的生活空间,组成这一空间的主要包含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独有标志、自然风貌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雕塑、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艺术化对提升城市形象有着直接影响。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是某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成为城市名片,很大程度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艺术化的城市环境将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发展正是在于不断地满足城市居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正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文明度,这种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映射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有时对社会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有时则体现为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该从对文化艺术的研究中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其特殊的影响力。


3.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即深度旅游将会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所依赖的技术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内容生产和存储的云化、传输渠道的互联网化、终端的职能化和多屏化。现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设计、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新业态,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通过我国近十年来的文化消费支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外,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会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物质消费到了一定的程度要再保持快的增长速度是很难的,但是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却是潜力巨大的。


中国消费结构的前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彩电和冰箱消费、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低于的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增长潜力很大。


“带状发展”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带状发展”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相关联,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从而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空间布局来看,有潜力的文化带主要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


2015年,文化产业得到资本的热切关注,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文化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其他并购总规模达到1499.04亿元,同比增长50%。


预计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6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32%,2022年增加值将达到5.5万亿元。


3.4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3.4.1 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在饮食、居住、娱乐、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民俗等等方面都是其他三大文明体系迥然不同,而文化的异质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旅游者在中国文化旅游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表3-2: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阶段:


图3-3: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图3-4: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随着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国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有2057个,5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404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185个。比上年增长10.5%;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3.4.2 行业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国旅游已经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转变,并出现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该国旅游业的支柱。


3.5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繁荣的总体部署,2018年,委宣传部联合省市十余家主流媒体,集中宣传特色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围绕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申遗工作,推进崤函古道遗址考古试掘和调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构建“早期中国文明长廊”;2018年5月26日“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传习所”和“秀云民间艺术馆”同时竣工,澄泥砚传习所占地三千多平米,人马寨古窑场遗址保护修复后,会形成以澄泥砚传习所为中心的澄泥砚文化园区,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充分的传承与保护。


紧紧围绕地坑院,打造民俗文化高地。重点推进地坑院群申遗工作,提升地坑院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2018年2月地坑院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6月21日,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被正式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第二十四届黄河文化旅游节上,成功签约地坑院玻璃天桥项目,主要以玻璃天桥、漂流、索道、栈道、滑雪旅游为主开发建设,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启动营业。


今年,“文创力量——2018年地坑院创享大会暨首届地坑院文创大赛颁奖仪式”、2018“地坑院杯”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以及2018年首届“骑士奖”国际摄影大赛“阅尽芳华?中国地坑院看世界”的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迅速提高景区知名度。地坑院景区也已经通过“中国民族优秀建筑”评选初审。下一步,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扩大地坑院的辐射联动带动能力。实现文化旅游密切相融、旅游文化深度互补,推动地坑院民俗生态文化产业园品牌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积极推荐文化企业走出去。着重培育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努力打造新型媒体集团,积极推荐文化企业走出去。


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老带着代表特色的天鹅系列文创产品、地坑院特色产品、剪纸、澄泥砚、葫芦烙画等特色产品一展风采,参展的古法土染围巾、艺术剪纸和澄泥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结合了“扎染”和“锤草印花”技艺的围巾受到广泛称赞。


将继续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地坑院特文化高地、历史文化高地和品牌文化高地,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满足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等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


略……

上一篇 : 公用保税仓库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润滑油、防冻液、尾气处理液生产加工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