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扒开"银行理财"那层皮

发布时间 2016-01-15 09:44:46 来源:中经纵横

有观众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现在市面上那些最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都在年化4%~5%,这种产品在协议书上写着:不保本也不保息。但还有一些银行,尤其是以外资银行为主,也在卖一种人民币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不是代销产品,预期收益率写着10%、甚至11%,而且协议书上说,还能做到保本。不信您去一些理财产品网上查找,就会发现类似的现象。
 
难免有投资人觉得,这很奇怪啊,不符合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基本道理。本期“愉见财经”就为您解释背后原因。
那些4%~5%的理财产品,就像是银行在借债,我们的钱并没有一一对应地去投了某一个标的,而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和其他人的钱一起运作了。而相应的,银行那头还有一个资产池,就是银行买来的一大堆债券、票据、和少量权益类资产,形成一个组合。
于是,大资金池里的钱,对应了大资产池里的标的组合,而且还是“期限错配”的,资金池这里,有些钱到期走了、再补些钱进来,靠滚动发售来保证资金池的体量,资产池也一样,到期的资产会被摘出去,银行也会采购新资产。
 
所以,对于这种理财产品,我们拿到的收益是标准化的,并不会因为其中个把标的坏账,我们的收益就从4%变成了3%。虽然监管要求这类产品不得说自己保本保息,但事实上,眼下情况来看这类产品或多或少有银行的隐性信用在里头。如果真遇到了资产利率随着市场利率有所下降,或者资产质量下滑了,那大不了就是银行发新一期理财产品时降低收益率。
 
但是,另一头,我们需要想到的是,这样的期限错配,万一发生了流动性风险,某天开始很难募资了,怎么办?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出不了小问题,万一出问题,那就是系统性问题。
不同于这种银行借债性质的理财,刚刚我们说到的10%收益的产品,其实背后是真的一一对应在做投资,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结构化理财产品”,一般采用“基石”+“期权”的结构。
 
“基石”部分要做到保本,假设是100元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就可以用90元去买一个未来到期时保障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银行将有10元,可以用来投期权,比如投外汇、股票、商品期货等。投得好,10块钱可能翻倍,到期拿走110元,那就是10%的收益率,投得不好10块钱可能亏到一分不剩,到期拿走那零息债券的100元,就算保本了。
 
和刚刚那种资金池资产池错配模式不同的是,这种理财,是正儿八经在选标的做投资,因此前者,只要不出大风险,那4%~5%就是一个固定收益,而后者,那10%只是投得最对时才可能出现的收益,大概率情况下,是达不到的。

上一篇 : 深圳迈向“大深圳”:有望2016年GDP超过香港

下一篇 : 财政部下达地方债置换限额 2016年将提前发行